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://m.sohu.com/a/161752245_232562/?pvid=000115_3w_a"
從下定決心到正式出發,前后不到一個月時間,家人、朋友都來勸。“別人坐車去西藏旅游都有高原反應,你還騎車去?”大家都擔心他身體吃不消。“在這之前,我沒去過高原地區,心理多少也有點壓力。”為了挑戰川藏線,岑偉榆從騎行裝備、騎行攻略、身體素質等方面都做了充足的準備。聽說沿途有些地區每天都有雨,出發前他特意買了沖鋒衣、沖鋒鞋、防水服等衣物。為了保護手指不被凍僵,他甚至帶上了老婆洗碗用的膠手套。“下山時雨雪交雜,速度又快,手指要是凍僵了,握不住剎車會很危險。”岑偉榆笑著說,幸好自己帶上了防水的膠手套,在路上遇上雨雪天氣挺管用。寧愿推車上山也不坐車6月11日,岑偉榆帶著籌備好的物資、新買的公路車搭飛機到達四川成都機場,正式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進藏之旅。盡管已有心理準備,但川藏線沿途的惡劣天氣,還是讓岑偉榆驚訝不已。在卡拉子山,他見識到了“一天四季”的景象:一會艷陽高照,一會雨雪漫天,一會狂風呼嘯,一會又再次艷陽高照,冷熱天氣在15分鐘內反復交替,讓他倍感煎熬。在這段路程中,他還第一次遇上了高原反應,“到了旅館拿兩袋行李上樓都要氣喘,一句話要分成幾段講。”岑偉榆笑著回憶說。身后有疾馳的大車、頭頂有飛落的碎石、伸手不見五指漆黑又狹窄隧道……這些似乎都不足以構成岑偉榆此次騎行的艱險,讓他最難忘的是安久拉山的風。岑偉榆清楚記得,在騎安久拉山前的一段,從怒江橋到八宿的路上風己經很大,當天在八宿旅店落腳時,老扳就告訴他:“這里到安久拉山啞口(山頂)六七十公里,不算很遠,但中午的風很大。”為了趕在大風刮起前到達目的地,第二天很早他就冒雨出發了。“結果十點多過了吉達鄉就一直刮風,下坡也要使勁騎才能往前走。”岑偉榆不敢停下來,只能頂著大風騎。最終,他花了10個小時才騎到山頂。慢慢地,岑偉榆發現這樣的艱難境遇在行程中是常態,“但大家寧愿推車上山也不愿意坐順風車,不然挑戰就沒意思了。”正是這種堅持到底的信念讓他翻過了一座座高山,騎完了整條川藏線。感激路上遇到的好伙伴歷時19天,翻越14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,6月30日凌晨岑偉榆最終到達拉薩,實現了自己多年來騎車進藏的夢想。回想一路上遇到的艱難險阻,岑偉榆說,除了過硬的身體素質和堅持到底的信念,路上遇見的同行者也是他堅持騎完全程的動力。岑偉榆從佛山出發去成都的時候是只身上路的,但他的旅程并不孤獨。在成都,他遇到了兩個志同道合的騎友,還一起加入了川藏線的車友群,“群里面有很多不同進度的車友共享信息,哪里有水泥減速帶,哪里有玻璃碎片,前面經過的隊友都會發到群里叫大家小心。”最艱難的一次,是在左貢去往田妥鎮的路上,岑偉榆的公路車突然爆了胎。出發前他將車子的備胎交給另一個騎友攜帶,但爆胎時這位騎友距離他還有三十多公里。“等了一個多小時他都沒到,眼看就要天黑了。”岑偉榆只好另想辦法。這時,正好有一群來自河南的摩托車車友經過,看他車胎裂了一個大口,趕緊上前幫忙,把他“連人帶車”送到了田妥鎮的修車店。“我一直說要給他們報酬,但他們堅持不收,放下我就走了。”岑偉榆說,在路上并沒有出發前大家說的那么不安全,遇到困難騎友們都會互相幫助,有人腳痛騎得慢大家都會停下來等,有時他先到了落腳的旅館也會幫路上的騎友先訂好客房。“來自杭州的那位車友現在還經常叫我們過去玩。”岑偉榆很感慨,這次騎行之旅不僅是對自己的挑戰,也讓他結識了一幫好朋友。沒有到不了的車只有到不了的人“川藏線上大貨車比較多,而且他們視線有盲點,很難遷就路邊騎車的人,只能靠自己小心避讓。”總結這次騎行川藏線的經驗,岑偉榆說,最關鍵的還是要有安全意識。“很多路段發生意外都是因為有些人太過興奮了。”在路上,他曾看見一個小伙子沖過山澗時整個人被水沖了出去,“幸好沒有大礙,他在上面是看不到水流這么急的,就以為可以騎過去。”在他看來,了解自己的車、熟練掌握操作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,“川藏線有很多幾十公里的下坡,如果剎車不行或者不會點剎就比較危險,如果突然急剎,人很容易飛出去。”騎行19天,越過14座海拔超過4000米高山,岑偉榆說,這一路上看云、看山、看水、看人,體驗當地的生活與文化,品嘗各種特色美食,非常享受騎行的樂趣,“這是平時坐車去旅游所感受不到的。”“開車太快,走路太慢,騎車剛剛好!”采訪到最后,岑偉榆與身旁的車友異口同聲地說。在他們看來,騎行不僅鍛煉身體,還可以讓生活慢下來,去關注平時不會注意到的細節和風景,以車會友,開闊眼界。騎完川藏線,岑偉榆下一個要挑戰的是新藏線,“新藏線人煙更少,沿途旅館也不多,需要自帶食物和帳篷,挑戰更大一些。”岑偉榆說,他計劃每年騎車去一個地方,這是挑戰自我的一個起點,希望能騎得更遠。文珠江時報記者柯凌娜實習生林一峰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責編Ling
關鍵字標籤:兩件式雨衣推薦:天龍牌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