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firstnews/201809030027-1.aspx
(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2日專電)北京壓縮台灣國際空間之際,金門8月開始自中國大陸引水,掀起政治爭議。紐約時報報導,通水儀式凸顯中國大陸不斷拉攏金門,但當地人對陸方感受複雜,年輕一輩大多懷抱戒心。
紐時特約撰稿人何貴森(Chris Horton)這篇報導指出,60年前,金門在八二三砲戰遭遇密集炮擊,如今與對岸關係大不同,無論具體或抽象,雙方距離都在縮短。
福建省廈門市正在金門北方的大嶝島興建翔安國際機場,填海造陸後,金門與中國大陸的距離將縮短近1.6公里,研議中的跨海大橋有望連接兩地。報導提到,除了自福建泉州市引水,金門或許不久之後就會獲得中國大陸供電。
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劉結一8月5日在泉州晉江市舉行的供水儀式,呼籲兩岸民眾堅持體現「一個中國」原則的「九二共識」,並說「廣大台灣民眾一定會做出正確的抉擇」。
報導表示,劉結一若在台灣本島,幾乎肯定不會做出上述發言。前國台辦主任張志軍2014年訪台時,在多座城市遇到抗議,座車還在高雄西子灣遭潑漆。
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王定宇認為,金門享有自由與民主,當地民眾不大可能想成為威權中國的一部分。但他不諱言,中共運用統戰策略投入資源,確實在拉攏金門方面達到一定效果。
金門縣長陳福海主張兩岸應有更多互動,他說,不擔心金門引水會加深中國大陸的政治影響力。
至於金門民眾看法,祖籍福建、嫁到金門24年的洪姓婦人認為,通水對兩岸來說都是好事。她的故鄉在晉江圍頭村,離供水的龍湖水庫不遠,她說,金門約40名女性來自圍頭村,「我好高興,我們終於能喝到來自故鄉的水了」。
何貴森寫道,無論在金門或台灣本島,身分認同都是個複雜問題。比起台灣人,金門老一輩更認同自己是中國人;年輕一代則普遍懷抱戒心,看待中國大陸與日俱增的影響力。
與台灣本島不同,金門未經歷日本的統治。金門人習慣說「去台灣」讀書或工作,意味金門不是台灣一部分,這種說法聽在台灣觀光客耳裡可能有些奇怪,卻反映兩地經歷迥異與地理距離形成的尷尬關係。
金門首任民選縣長陳水在直言,歷任民選總統都沒有正視金門的需求。他說,1992年金門解除戒嚴以來,缺水、缺電、缺道路,一無所有,經濟自給自足主要仰賴高粱酒與陸客觀光。
曾旅美6年的王莛頎多年前回到金門,創辦推廣故鄉文化的敬土豆文化工作室。她擔憂金門與台灣本島距離遙遠,使當地人覺得像「孤兒」,可能因此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大陸拉攏下動心。
研究兩岸關係的倫敦大學國王學院(King s College)學者王洛伶(Lauren Dickey)指出,中國大陸拉攏金門很自然,「金門縣政府若認為中央沒有滿足地方需求,自然會尋求地理位置最接近的資源,確保需求得到滿足」。(編輯:陳永昌)1070903
延伸閱讀》金門通水儀式 金門縣長陳福海拋出新三通議題
延伸閱讀》陸委會祝福金門引水 批國台辦顛倒是非
延伸閱讀》遭指中國大陸引水貴 金門縣府:尚屬合理
關鍵字標籤:西班牙旅遊必買
|